ESG是投资领域的热点之一。ESG是将环境(E)、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管理之中。从效果看,ESG是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价值重塑。ESG是一种理念,是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奉行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将影响市场主体的经营战略。ESG是一种行为标准,引导公司管理层、员工的行为,进而演变成为行业标准。ESG是一种评价工具,为投资决策、市场管理者、金融机构监管者提供绩效考量的指标体系。ESG还是一种新型投资品,为投资人提供新的选择。
ESG投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运动,公众抗议无节制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行为,促使企业考虑环境保护。企业随着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加之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解决环境保护的“钱从哪儿来”问题,绿色金融和环境保护投资分别开始起步。美国的“超级基金”和德国的生态银行是绿色金融的起源。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与绿色金融术语和发展模式。
ESG投资,与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的传统指标不同,以往主要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不惜以牺牲员工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乃至全社会的利益为代价,这样做还受到资本市场的长期追捧。而今,投资界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治理结构越重视,就越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ESG从非财务角度考察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追求长期价值、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投资理念和方法。2003年6月,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原西德银行)等银行,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出台了赤道原则。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UNPRI)六大原则出台,ESG理论和实践进入发展快车道。到2022年一季度末,全球签署UNPRI机构超过4900家,覆盖资金规模超过120万亿美元。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ESG投资注入新的活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复杂演变、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ESG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话语权和金融产品定价权的“牛耳”。可持续投资、气候融资等也成为当下的热点。投资人对上市银行ESG表现的关注显著上升,并表现在ESG方面的相关调研、交流、咨询量较往年成倍增加;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公开提出减碳目标或作出相关承诺、是否发布单独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是否公开资产碳排放数据等。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投资者践行ESG投资理念,通过资金以引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从而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ESG是全球市场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伴随ESG投资理念的发展,国际主要指数公司相继推出ESG指数及产品,全球最早的ESG指数Domini400 Social Index(被收购后更名为MSCIKLD 400 Social Index)1990年在美国发布,明晟的MSCIESG系列指数、富时的FTSE4Good系列指数、标普道琼斯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均是如此。据彭博数据,截至2020年,全球被动跟踪指数ESGETF规模约2500亿美元,2014年以来年复合增速高达72%;在2014年、2019年和2020年实现了3次年内翻倍增长,成为投资界关注ESG的缩影。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ESG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2020年底,美国责任投资规模接近17.1万亿元,同比增长42%,可持续投资占资产管理总规模的33%。我国可持续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172亿元、数量124只,分别较2019年底增长58%和12%。尽管如此,与我国经济规模相比仍然不足。2021年以来,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在内的众多投资机构围绕ESG主题积极布局。根据CSMAR数据库,纯ESG公募基金产品10只,规模近10亿元,而2019年纯ESG公募基金产品6只,规模约6.5亿元,增长率50%以上。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基金发展迅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地方绿色发展基金、PPP绿色项目基金、产业集团绿色投资基金等类型绿色基金不断推出,基协备案数量超过700只,总设立规模达数千亿元。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政策基础,ESG拥有广阔的投资前景。
我国ESG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部门间的协同。资产所有者在ESG发展中的作用重要,但对ESG的重视程度低于金融市场管理者,而资产委托者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富管理公司管理重点、管理战略、管理方向。二是信息披露滞后于发达国家。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交易机构、证券交易机构明确要求ESG披露,既有强制性要求,也有半强制性要求,并向强制性披露转变;而中国虽然提出一些信息披露要求,但对披露标准、披露内容等缺少明确规范,且强制性不够。《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显示,发布ESG相关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2018年为872家;2021年达到1130家,占A股上市公司的26.9%;只有66家企业发布纯粹ESG报告,占A股上市公司的1.57%左右。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和评价标准不一,是ESG投资的共性问题,也是两大难点。三是实操性不强。现有国内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策略大多通过负面筛选机制来防范风险,而世界许多国家把ESG作为自身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我国ESG发展的趋势主要有,ESG投资理念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阶段要求非常吻合,因而要推动ESG评价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以“殊途同归”,ESG作为一种推广绿色金融的工具,应落到评价指标和方法上。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应更加精准,尽管ESG信息应单独披露还是与社会责任报告、年报合并披露尚未达成共识。ESG评级将成为评价企业中长期成长价值的重要参考,其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者越发重视ESG投资策略,ESG产品及布局要提速,ESG投资有望从公司向项目、重大技术拓展,由单个企业评价向行业评价(形成标准)、地区评价(横向比较)发展。ESG评价产业化与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将继续增加,在细分领域将有机构深耕,把分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做实。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并要纳入社会、环境等领域代表的不同利益主体,构建ESG发展的生态圈。
中国ESG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ESG披露标准亟需本土化,二是开发大部分企业认可的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三是迅速增加市场上ESG产品和投资规模。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ESG标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形成ESG投融资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