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ESG践行东升西降,本土效应与甲方效应日趋明朗

日期:2023/03/22点击:89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该理念主张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价。

近年来,无论是双碳目标的提出,还是高质量发展任务的需求,都与ESG理念的某些关键命题不谋而合。那么ESG究竟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践行ESG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又将有怎样的发展?

75f58cb9-9b8d-4f08-99ca-175800c741ac.png

为此,财联社对本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任李易教授进行了访谈。

财联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ESG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李易:在我看来,ESG可以从“两个倒逼”的维度助力实体经济。

一,倒逼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如果从西方起源来讲,ESG最初聚焦的是投资,其推动者亦是投资界。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阻碍还是来自于金融业支持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前景不错,对社会也有价值,但是其现有财务指标无法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最后没办法获得融资做大做强。而ESG投资主张除了财务指标之外,还要更多的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这些非财务指标,这样一来,就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一套摒弃传统做法的新风控体系,在该体系之下,前述一些前景优秀的实体经济企业就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中国各地的绿贷、绿债等绿色金融业态大受实体经济欢迎的重要原因。

二、倒逼实体经济自发的追求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讲,ESG聚焦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折射出了一家实体经济企业的综合价值水准,这也可以成为衡量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其实这也是一种柔性的淘汰机制。

财联社: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ESG能否成为经济转型甚至社会转型的抓手?

李易:从我个人的研究来看,ESG最初是SEG,换句话说,社会责任是放在第一位的,环境保护屈居其次。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并开放签署以来,围绕以抑制全球变暖为核心议题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头号关切热点,环境保护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ESG的头号议题。而在ESG投资渐成趋势的背景下,围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生产及消费均将成为投资大热门,这必然会加速推动全球经济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历史告诉我们,经济转型必然会带动社会转型,举个例子,面对价格高昂的燃油车和价廉物美的电动车,消费者自然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财联社:ESG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与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有什么关联?

李易:2015年,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值得注意的是,ESG真正由理想走进现实也是发祥于这一年,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ESG幸运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践行的量化指标。

对于国家而言,某种程度上讲,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水准是该国现代化程度和负责任程度的度量衡,也代表了该国在“地球议会”的评级结果。以我们中国为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就应该拥有与之匹配的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水准。所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均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

由于主权国家有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强烈主客观动机,在实践中必然会将“压力”传导给各级政府及部门,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传导主要由金融监管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来推动实施,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开始编制及发布ESG报告,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一个ESG生态圈与价值链。基于同样的理由,消费者也将渐渐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压力”传导,我就在一些北欧发达国家的超市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零碳产品,举例来说,同样一种品牌牛奶,零碳款价格远高于传统款,因为其生产成本高,这就通过价格杠杆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良性互动,无形中推动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当然,作为地球公民,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唯有如此,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可持续的存在。

财联社:2022年已经迎来尾声,你心目中本年度ESG的关键词是什么?关键事件有哪些?

李易:我个人感觉关键词是“东升西降”。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ESG实践在降温。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今年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宣布将阻止养老金进行所谓的ESG投资,并将多家抵制化石燃料行业的金融公司列入黑名单。而中国今年也有两个很重磅的大事件:一是4月1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明确肯定了ESG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价值;二是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指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力争到2023年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ESG的发源地以及大本营的西方国家出现“逆ESG”的现象,而中国政府在全力推动ESG治理,这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对比。

财联社:展望2023年,ESG会怎样发展?你对此有何期许?

李易:从我个人角度观察,或许会有两个趋势。

一、“甲方效应”会愈发凸显。现在中国ESG披露报告的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但有一些非上市公司应甲方要求也开始进行相关披露。目前社会上其实有不少品牌除了坚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也都在积极发挥着甲方效应,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除了使用绿电的北京奔驰顺义工厂,更是在积极的影响着供应链企业,促使相关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北京奔驰前不久和宝钢集团联手打造的绿色钢铁供应链,在供应链企业的选择上,无论上市与否,你的可持续发展做的怎么样,都是一个衡量参考指标。

二、“本土效应”会愈发明朗。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会出现更多的本土化ESG标准、指数以及评级机构,在全球ESG生态圈中,中国本土的声量会日趋放大。显而易见的是,源自西方的ESG原教旨框架肯定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包括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在内的中国特色ESG议题是西方世界尚未考量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大背景下,围绕中国式ESG或者ESG中国化,个人预测会有大批新生本土力量不断涌现且硕果累累。